去红血丝
2011年6月1日,上海市华东医院一病房内,毛新宇夫妇正同一位老人温情交谈着。
“要不是当年一位中央首长找到我,告诉我这件事已过了保密期限,否则,这件事我不会告诉任何人。”
忆及往昔,感慨当今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,昔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又逐渐浮现在了老人眼前。
1936年的一天,上海城隍庙周围,一位年轻女子行色匆匆,四处张望,好似在搜寻着什么。
但因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,为保护自己,两个孩子对女子的戒备心很重,无论女子怎么问,两个孩子始终缄默不言。
意识到再待下去,除了会引起两个孩子的反感,再无任何益处后,女子虽不情愿,但还是离开了城隍庙。
好在这次结果还算理想,在冯雪峰的耐心引导下,两个孩子将自己的情况全盘托出。
和女子料想中的一样,这两个孩子正是上级派他寻找的人,“湖南人,之前暂住过一家幼稚园。”
原来,女子名叫李云,是中央特科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,平日主要是接受组织命令,潜伏在各处,搜集并向组织传递情报。
“我的工作就是服从,组织让我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,不能多问的,我绝不多问一句。”
而当日毛新宇夫妇找上李云,就是为报答李云当年对毛家的救命之恩,“当年要是没有你,哪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那么话说回来,毛岸青和毛岸英当时为何会流浪在外?当年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?
为从杨开慧口中套得我军信息,军阀对其严刑拷打,威逼利诱,无所不用其极,奈何杨开慧始终不为所动,拒不松口。
杨开慧牺牲后,为安全起见,她的三个孩子毛岸青、毛岸英、毛岸龙被送到了上海大同幼稚园。
幼稚园里,三个孩子按部就班,该学习学习,该休息休息,日子虽简单、平淡,但相对安全。
五月底的一天,毛岸龙突发急性传染病,口痢,高烧不退,上吐下泻,虽经积极救治,但碍于孩子年龄过小,抵抗力弱,终无力回天,当晚便不幸夭折。
没过多久,顾顺章叛变革命,为护孩子们周全,组织上临时决定,解散幼稚园,将孩子们转移。
表面上是园长,牧师,但实际是一名地下党员的董健吾念及两个孩子在上海无亲无故,为避免两个孩子流落在外,便将其接到家中,决定自己抚养。
期间出于经济、学习等多方面的原因,兄弟二人为自身自由,心中虽胆怯,但还是决定离开董家。
碍于自己年龄过小,再加上在董家寄宿期间,二人得过荨麻疹,身体损耗严重,素质差,兄弟二人根本找不到经济报酬高的活计。
这边,兄弟二人在艰难度日,那边,已是中央特科优秀人才的李云接到上级任务,“不惜一切代价,务必找到两个在上海流浪的孩子。”
考虑到两个孩子是离家出走,身上携带财物不多,李云将目标锁定在了火车站、菜市场、桥底等流浪儿童比较多的地方。
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顾不得自身劳累,苦寻大半年之际,李云在城隍庙的一个粥铺摊前发现了两个身形佝偻,年龄十三四岁,身高差不多大的男孩子。
之后便发生了我们刚开始的那一幕,经反复确认,这两个孩子正是上级派她寻找的那位烈士的孩子。
成功完成这次任务后,李云转身便又投入到了下一次要务中——保护“中央文库”。
中央文库,我党“一号”,记录着诸多我党机密信息,同时也是窥伺已久的一份文件。
1932年底,因局势紧张,陈为人夫妇从这份文件的最初守护者张唯一手里接过这份文件时,便秘密约定好,“期间遇到危险时,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,也绝不能让文件落在敌人手里。”
为守护好这份文件,夫妇二人平时身份高度保密,平日里从不和人交涉太多,东躲西藏更是家常便饭。
而她眼下的主要任务就是死守这份文件,然后将其转移至更为安全的地方,不枉我们的的牺牲。”
她时时将文件视为第一,周围一有风吹草动便高度警觉,全力守护这份文件的安全,直到将其成功转移交接到陈来生手上。
岁月荏苒,日后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壮举,李云不觉自豪,只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。
“这是我们的职责,身为人,组织上交给我们什么,我们就尽力做好什么。”
李云一直在特科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,直到新中国成立,直到人民过上真正幸福安稳的日子。
悉闻李云事迹始末,民众不禁感慨万千,“也正是因为有着他们这些伟大先辈的付出,我们才得以过上当今的幸福生活。”